基层门诊数量大涨,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减少约1万家
▲中国医疗卫生机构构成(2020)
2020年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1022922家,比上年增加15343家。其中:
医院35394家,比上年增加1040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70036家,增加15646家。一方面,疫情之下,门诊部、诊所(医务室、护理站)数量增加超2万,其中部分原因或由于2019年起,养老机构内医务室、护理站、卫生室的设置大大简化,由行政审批变为直接备案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化加速,越来越多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正在“消失”,去年两者共减少1万左右,也有部分被整合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4492家,减少1466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旗下所包含的专科疾病防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的数量均呈略微下滑趋势。
总体来看,分级诊疗之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逐年增长,疫情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2020年诊疗人次减少近5亿;民营“获客”占比获突破;公立医院数量连续5年下滑
▲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数量以及服务量数据(2016-2021)
医疗机构数量方面,2020年,全国医疗机构总数达35394家,相比上年,总体增长近1000家,几乎全部来自民营医院:
公立医院正迎来“兼并整合期”,数量已连续5年下滑,去年或受疫情影响,近60家公立医院或被兼并重组;
民营医院经过了快速发展的黄金10年,如今数量上增长放缓,2020年达23524家,占比全国医疗机构的66.5%。
诊疗人次方面,疫情之下,公立与民营医院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2020年总诊疗人次达33亿,整体同比-14%:
公立医院受影响最为严重,同比-15%,这或是疫情带来的唯一“积极影响”,保持了社交距离,就诊人次居然减少了近5亿;
民营医院诊疗人次较公立医院少了一个数量级,同比-7%,但相比上年仅0.1%的占比增长(14.8%),今年能提高1.2%的占比(16%)已是不错的成绩。
简单来说,就数量占据66.5%的民营医院,仅依赖16%的诊疗人次来存活。民营医院的竞争和生存状况可见一斑。
3
东部医疗机构数量最多,但呈下滑趋势;西部四川成翘楚;河南、四川基层医院数量称霸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 、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重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区域上,东部地区拥有最多的医疗卫生机构(388555家),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要多出4500家左右。
▲各类别医院构成(2021年)
从各类别医院构成来看:
综合医院20133家,占比最大(57%,2018年占比60%),其次是专科医院(25%,2018年是24%)、中医医院(13%,2018年是12%)。
东部地区综合医院最多(7449家),但正在成下降趋势,两年前为7463家;其次西部地区,两年时间增长65家(2021年达6766家),排名第二;最后是中部地区,两年时间增长389家(2021年达5918家),正在加速追平西部。
从医院数量看,
拥有数量最多的分别为:山东(2640家,两年时间增长60家)、四川(2435家,两年增长91家)、河北(2244家,两年增长136家)。
拥有数量最少的分别为:西藏(172家)、青海(215家)、宁夏(218家)。
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看,
拥有数量最多的分别为:河北(83972家,数量占比全国7%)、四川(79491家,两年增长1064家)、河南(71339家,两年增长3609家)。
拥有数量最少的分别为:宁夏(4247家)、上海(5291家,两年增长562家)、天津(5258家)。而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其中宁夏和上海恰恰是中国医改的重要区域,宁夏的互联网医疗、上海的医疗改革。
2020医疗机构总体“入不敷出”;非公、基层医院均亏损超千亿
医院分为公立非盈利性医院、民营盈利性医院、民营非盈利性医院三类,但是收入是医院持续运用和发展的核心环节。盈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的区别只是在于是否将利润进行分红。
▲2020年医疗卫生机构收入与支出(按注册类型)
2020年中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4.87万亿,总支出约5万亿,总体入不敷出,从公立/非公医疗机构来看:
公立医院收入约4.193万亿,支出4.195万亿,整体亏损约20亿元;
非公医院收入6760亿,支出8067亿,亏损更为严重,约1307亿元。
▲2020年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收入与支出
按不同医疗机构类型来看:
医院收入3.69万亿,支出3.44万亿(相比去年上涨172亿元),收入-指出=2423亿,盈余状况良好;
基层医院收入7520亿元,支出9341亿元,收入-支出=-1821亿,赤字较为严重。
专科领域:肿瘤专科收入夺冠,年盈余近90亿元;心血管、儿童、整形等专科医院收入相比去年降低
按不同专科医院类型来看:
肿瘤医院收入“夺魁”,约907亿元,并且盈余状况良好,近91亿元;
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儿童医院分列收入第二-第四名,且均有盈余;
口腔医院、眼科医院收入排名居中,分别为290亿元、356亿元,其中眼科医院盈余更可观,约50亿元。
收入相比去年降低的有:肿瘤、心血管、耳鼻喉、妇产科、儿科、整形外科医院等。
▲2020年各类专科医院收入与支出
2020公立医院门急诊、住院收入全线下滑;西药占比最多,损失最大
▲中国公立医院详细收入拆分(2021)
根据中国公立医院详细收入拆分来看,
西药(36.5%)、检查(25.7%)、中药(15.3%)是门急诊收入占比最大的三个板块;
而西药(27.8%)、卫生材料(23.6%)、治疗(17%)是住院收入占比最大的三个板块。
▲2020年公立医院收入增速(单位:万元)
2020年公立医院门急诊、住院收入全部同比下降(2020年公立医院总数为11363家,2019年为11465家),其中
平均每所公立医院门急诊总收入7864万,同比-4%
平均每所公立医院住院总收入14878万,同比-7%
▲公立医院不同项目2020年增速对比(平均每所医院收入,单位:万元)
从详细项目对比来看,受疫情影响,全线收入下滑,其中,
门急诊收入中
西药占比最高(28.5%),收入2246万,同比-9%,下滑最为严重;
卫生材料收入273万元,同比-6%;
检查收入基本持平,与上年仅差17万元;
科教收入、上级补助增长,及时缓解医院困境,其中上级补助增长较多,近80%。
住院收入中:
中药收入354万元,同比-12%,损失最大;
床位、西药费用分别收入517万、3504万元,均下滑11%;
卫生材料占比20%,是除西药外第二大收入,损失较少,较上年下滑3%;
手术收入基本不变,每家公立医院平均减少19万元,同比-2%。
疫情催化下,政府、社会、个人三方卫生支出趋势全部被“打乱重塑”
2020年,
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72175亿元(初步核算数),同比+10%。
人均卫生总费用5112.3.1元,同比+9%。
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7.1%,相比2019年上涨0.43个百分点,超过前四年平均增长速度。
▲中国医疗卫生费用支付结构(2016-2021)
总体而言,多年来,三大卫生支出结构较为稳定,其中社会支出(包含医保支出等)占比最大,接近40%,政府与个人各为30%左右,不相上下。
疫情之前,政府和个人卫生支出占比呈小幅下滑趋势,而社会(医保)支出比例逐渐上升。
2020年,疫情突发,支付结构大致不变,但其中一些微小的趋势被“打乱重塑”,其中:
政府卫生支出,2016-2019年,该支出占比连续4年下滑,而2020年却“逆向增长”,占比总额达30.4%(相比2019年增长近3%),疫情打乱了其下降趋势,也可理解为,相比社会和个人,政府承担了更多的“疫情损失”。
社会卫生支出则相反,疫情打乱了其上升趋势:疫情之前,该支出占比连续4年上升,而2020年则下降为41.94%(相比上年减少近2%)。
个人卫生支出占比则加速下滑,2020年为27.65%,下滑速度远超前四年。
*社会卫生支出是指政府支出费用以外的社会各界和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包括社会医疗保障支出、商业健康保险费、社会办医支出、社会捐赠援助、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等。
注:因篇幅原因,本文只选择了一小部分数据进行解读,年鉴中还包括更多重要、细致的信息,如人口数量变化、各类疾病患病人数及死亡率、医疗技术人员数量变化、世界各国卫生经费支出对比等。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至其他网站,并不用于商业途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